中國的人工智能整體發展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人工智能創新指數綜合得分從 2019 年的第 3 名上升至 2020 年的第 2 名,僅次于美國。2021 年 7 月 8 日,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共同研究的《2020 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治理論壇發布。
該《報告》對 G20 成員國、歐盟成員國以及部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內的 46 個國家的人工智能創新水平進行了系統評價。

《2020 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發布 黃海華攝
唯一進入前十名的發展中國家
研究顯示,中國在基礎支撐、創新資源與環境、科技研發、產業與應用等方面均表現良好,四個一級指標均排名前十。
中國的人工智能創新能力穩步提升。2019 年,中國落后韓國 3 分,位居第 3;2020 年,中國已領先韓國 4 分。中國也是唯一一個進入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前十名的發展中國家。
從綜合得分看,與韓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已具有一定的領先優勢。
各國科技研發能力差距較大
根據人工智能創新指數總得分排名,46 個國家可以劃分為四大梯隊。美國獨列第一梯隊,以 66.31 的總分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中國、韓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新加坡、以色列、日本、法國等 14 個國家位居第二梯隊,得分處在 30-60 分;盧森堡、比利時、奧地利、捷克、意大利等 24 個國家屬于第三梯隊,得分在 15-30 分;越南、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阿根廷、羅馬尼亞、墨西哥、印尼等 7 個國家處在第四梯隊,得分在 15 分以下。

各國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得分與排名(2020 年)
研究顯示,各國的科技研發能力呈現明顯的斷層分布。在四個一級指標中,科技研發的得分分布最為不均。其中,美國、韓國、中國三個國家領先優勢相當明顯,得分高于 50 分,而葡萄牙、西班牙、印度等 27 個國家卻低于 10 分。在基礎支撐方面,大多數國家水平一般,70% 以上的國家得分均位于 20-40 分之間;在創新資源與環境方面,參評國家可均勻地分為三個梯隊;在人工智能產業與應用方面,各國整體發展較好,平均分顯著高于其他三個一級指標。
中國的人工智能創新資源與環境仍需改善
中國在基礎支撐、科技研發、產業與應用三個方面擁有絕對優勢指標,但“人工智能創新資源與環境”不少指標僅處在中等水平。
中國的“人工智能基礎支撐”排名第 4 位,計算基礎表現尤為突出。截至 2020 年 7 月,中國共有 226 個超算中心進入全球 500 強行列,是美國(113 個)的兩倍,居全球首位;共擁有 85 個數據中心,排名第 9。
中國的“人工智能科技研發”排名第 3 位。論文和專利總量遙遙領先,反映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內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2019 年,中國學者共發表 5.52 萬篇人工智能相關論文,排名第 1;在人工智能頂級期刊和頂級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共計 3555 篇,排名第 1;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為 5.76 萬件,授權量為 1.65 萬件,均排名第 1。
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應用”排名第 3 位,其中,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和企業融資金額均排在前兩名。截至 2020 年 9 月,中國共有 823 家人員規模大于 10 的人工智能企業,排名第 2;人工智能企業累計共獲得 377.01 億美元的投資,排名第 2,平均每家企業融資額為 0.33 億美元,排名第 1。
人工智能創新資源與環境是推動人工智能持續創新的核心動力。中國的“人工智能創新資源與環境”排名第 8 位,人工智能頂級學者和從業人員參與率不高,高校基礎學科建設相對滯后。中國在人工智能頂級學者參與率、人工智能從業人員參與率兩項指標上分別排名第 23 名和第 28 名。中國平均每百萬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口中僅有 17 位人工智能頂級學者,與排名第 1 的盧森堡(567 人)差距很大;每百萬勞動人口中人工智能從業人員有 290 人,而排名第 1 的新加坡則有 7133 人。在人工智能基礎學科建設方面,中國離美國還有較大差距。美國在數學、物理、神經科學三個專業上排名世界前 200 的高校分別有 49 所、57 所、70 所,而中國分別有 27 所、8 所、6 所。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