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是內容行業格局動蕩的年份,BAT的入場更使競爭加劇,頭部作者獨家爭奪、內容智能優化貫穿始終。18年初始,BAT頭條相繼祭出了補貼計劃,AI也緊隨其后,近日,百度基于人工智能推出了助力內容創作的“創作大腦”。
巧合的是,去年末手機QQ與抖音也前后推出基于AI肢體動作捕捉的短視頻功能“高能舞室”、“尬舞機”,在年初掀起了一陣尬舞風。AI輔助創作或成為今年內容巨頭們新的角力戰場,對內容玩家而言:不止燒錢,還得燒腦(AI)。
AI輔助創作成趨勢:頭條、百度、騰訊前后發力
移動內容生態自誕生就和AI有著不解之緣,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尼爾遜教授就如此定義AI:“人工智能是關于知識的學科――怎樣表示知識以及怎樣獲得知識并使用知識的科學。”因此內容相比其他市場是最適合AI應用的領域。

(高能舞室界面)
去年,靠燒錢各大平臺上的內容創作者數量都獲得了指數級增長。但內容創作者資源畢竟有限,經過這一年的開發,幾乎早被五大平臺瓜分殆盡,據艾瑞預測2017年大概有260萬自媒體,但增長速度已由2015年的37%下降到8.3%。也就說新的一年,圍繞創作者的爭奪將由拉新進入爭奪其他平臺作者的白熱化階段。
2018年1月今日頭條透露頭條號總數已超120萬,大魚號作者入駐數量也在去年6月首次突破50萬,百家號一年間也實現了百萬量級增長。雖然市場雙強格局已現,而企鵝號、微博步步緊逼,微信公眾號也在開發獨立App,2018內容之戰仍將慘烈。
隨著AI在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視覺理解、OCR、語音識別、動作捕捉等技術上的突破,其在輔助創作上的能力日益顯現。AI可以很好的協助內容創作者更快、更便捷的產出內容,減少勞動強度,增加內容產出質量,勢必會受到原創者群體的歡迎。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誰壟斷了創作者群體,誰就是最后贏家。
而AI輔助內容創作是噓頭還是真的黑科技?AI究竟能給創作者帶來什么利好?這將決定AI能在多大的程度上拉攏作者入駐。
不止“燒錢”還“燒腦”:百度向左、頭條向右
AI對于內容創作的探索早已不是新鮮事,去年Botnik Studio研究室用人工智能撰寫《哈利波特》就因“文風詭異”風靡全球。在智能推薦上已證明自己的AI,又將為創作帶來哪些改變?恐怕是每一個內容創業者都在關心的問題。
2018年的移動內容生態之戰早在去年末就已開打,各大平臺紛紛亮出補貼手段。今日頭條的“千人百萬粉”計劃;百度的“百億分潤計劃”與“百萬年薪計劃”;阿里的“大魚計劃”;企鵝號的“百億計劃”;就連微博也一改以往的低調,宣布成立30億元聯合出品基金,扶持MCN(Multi-Channel Network)機構。
從BAT頭條微博五大平臺公開的補貼計劃來看,雖然規模有大有小,可以肯定的是“燒錢”仍將是2018年移動內容生態大戰的關鍵詞。百家號推出創作大腦戰略意圖明顯,是想在補貼之外借力百度在AI上的技術優勢,創造一把吸引作者入駐與增加獨家內容數量的新武器。
其實,AI輔助創作在去年就已出現,例如許多平臺很早就上線的智能糾錯功能。去年6月今日頭條推出可自動幫助作者生成一套新標題和封面的“優化助手”功能。8月百家號上線了可為創作者提供實時內容查證與變更修改服務的“寫作指導”功能。
前者可以幫助創作者生成新標題和封面獲得流量,后者更多的是聚焦創作層面,協助創作者提高內容的品質。

(寫作指導編輯界面)
舉個栗子,“寫作指導”上線后,作者在百家號上撰文輸入“唐嫣”后編輯頁面右側將會出現明星名字框,此時點擊明星名字,會出現關于唐嫣所有的包括“百科目錄”、“正版圖片”、“百度指數”以及“相關推薦”4個維度的信息,作者可以更便捷的獲取相關權威信息,還能直接將“正版圖片”加入到內容中,不僅提速創作,還提升內容質量。
日前,百家號推出的“創作大腦”實現的功能則更加全面,包含了知識圖譜、綜藝剪輯、視頻轉圖文、在線視頻編輯器、AR素材開放平臺、智能糾錯等六大功能。簡單來說,包含了圖文音/視頻等多媒體形式的創作輔助,并且開始發力AR這一全新領域。從應用層面來看,創作大腦相比實現單一功能的優化助手、寫作指導、高能舞室、尬舞機都更為體系化。
2018年百度、騰訊、頭條相繼加碼布局AI輔助創作,作為移動內容生態的前三玩家,它們確定了這一年內容大戰的新基調。
噱頭還是黑科技:AI帶來的四大紅利
時至今日,各大平臺上的各種“號”,所追逐的無外乎名(流量)和利(分成)。因此他們選擇平臺非常理性。AI若能滿足作者這兩方面的愿望,必然會影響作者對平臺的選擇。筆者整理分析了國內外較為知名的AI輔助創作案例,認為AI將為創作者帶來以下四大利好。
利好一:AI數據處理能力可降低創作門檻。美國歌手Taryn Southern與大多數歌星一樣會唱但缺乏詞曲創作能力。去年在初創公司Amper Music的協助下,由她本人擔任創作“I AM AI”的歌詞和旋律,而將歌曲的大半部分創作任務交給AI來進行整理,這套專輯的第一首歌《Break Free》已經發布,她對此贊嘆“AI真的給了我一個surprise”。
2017年自媒體增長降到了個位數,創作門檻過高是制約增長的原因之一。去年末手Q推出的“高能舞室”只要用戶根據屏幕上的動作提示做出相應動作,系統就會出現比如 “great”、 “good”、 “miss”等提示,用戶無需擁有舞蹈知識基礎,就能輕松拍攝一段舞蹈短視頻。
這個產品掀起了一陣尬舞潮,許多對舞蹈一竅不通的人踴躍嘗試,畢竟每個人都有旺盛的自我表達欲。在圖文、短視頻、視頻甚至AR等多媒體形式中,隨處都是AI發揮的舞臺。假使內容創作的門檻因此得以大幅度降低,2018年自媒體增長曲線必然會有一定的回升。

(左邊的是Face2Face的成品,右為原版)
利好二:AI算法能力可豐富作品的內容形式。2017年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將聲音片段變成能口型一致的視頻內容,該團隊成功利用一段奧巴馬的演講音頻創造了一段十分逼真但并不存在的演講視頻,這一研究震驚世界。可見AI強大的學習和數據處理能力,可以輕松將某一作品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之間進行轉換創作。
以百度的“創作大腦”舉例,“綜藝剪輯”基于視覺識別技術輕松分辨長視頻中的精彩片段并進行提取,使短視頻的產出以秒為單位;另外“視頻轉圖文”通過OCR及語音識別技術,可直接將視頻整理為可閱讀文章,視頻創作者也能快速制作圖文內容;“在線視頻編輯器”則通過語音智能合成技術根據作者內容自動合成音頻,使純文字作者也可以制作語音讀物。
傳統的原創者各有長處,AI可以補足他們短板,這將極大地釋放內容創作者的潛力。
利好三:AI智能聯想提高內容產出速度與質量。2017年尾今日頭條被約談整改,不但封殺了上千違規賬號,還關掉社會頻道。監管的嚴格趨向決定了內容創業必然要拋棄以往的“粗制濫造”,提升創作質量是唯一路徑。然而,質量往往需要大量創作時間,等內容發出來熱度已經過去,如何兼顧速度和質量?借力AI將是很好的解決辦法。
這一設想其實早在2015年就已實現,維基百科開發了一套AI系統,該套系統可自動檢測出惡意破壞和虛假編輯行為,防止惡意篡改詞條。在這方面百度剛推出的創作大腦也有體現,百家號將在CMS編輯器引入百度知識圖譜內容。
簡單來解釋,當作者寫作時,系統會根據作者的上下文自動從知識圖譜中引入和關鍵詞相關的內容資料,作者寫到哪,參考資料就跟到哪,無疑即提高了創作速度(免去頻繁搜尋資料的時間),又提高了內容質量(提供的內容都有權威來源)。
利好四:AI機器算法可輔助創作者更好的取悅讀者。以去年6月今日頭條推出的優化助手來舉例,它一面可以自動幫助作者生成一套新的標題和封面,一面再通過機器算法“幫助作者內容獲得更好推薦效果”。
AI在處理數據上擁有天然優勢,并且可通過用戶行為獲知其喜好,因此相比作者更了解平臺上讀者的閱讀口味。今日頭條由AI生成標題封面只是走了一小步,未來AI能不能深入到內容創作的整個流程里?恐怕并不是什么難事。在AI指導下,內容創作者等同于擁有了一個對讀者了解到像素級的老師。只有讀懂了讀者,內容創業者才可以獲得更高的流量與分成。
我們盤點了如今各大平臺已推出的AI輔助創作的功能,作為這場大戰的另一極,阿里系的大魚號、微博在此方面尚未有具體的動作,BT與頭條顯然已領先一步。當AI大腦的理工科思維與作者文科思維完美結合時,將徹底改變內容行業未來,甚至改變我們的閱讀習慣。
可以肯定的是,繼燒錢之后,移動內容生態大戰進入了新的時代,誰能最終笑傲江湖?作為這個大浪潮中的一員,我們只有拭目以待。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