妝面,是個有趣的事物。
1987版《紅樓夢》中每個女主角的妝容都曾被大家頻頻稱贊,比如林妹妹“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妝面與文字幾乎做到了一模一樣。
可惜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彩色眼影、粉色唇彩等“奇特”妝容占據電視屏幕的時間頗多,如果當年林妹妹畫著粗重的韓式大平眉,涂著夸張的眼影,定不會有如此東方古典之美。
幾年前《甄嬛傳》里甄嬛畫上了淡淡的柳葉眉,隨著電視劇的大火古裝劇里復古眉的潮流也重啟了,取代了此前流行過又且飽受爭議的“一字大平眉”。 而姣梨妝,遠山黛都成了耳熟能詳的詞匯。
近些年,古裝劇中的造型越來越回歸史實,走上了越來越好看的路。朱砂點絳是漢代美人化妝時的點睛之筆,唐代妝容秾艷乃至大膽、肆意,宋代追求的則是自然簡樸之美,一如宋朝追求的古樸婉約,不顯山不露水。
在生活中,如何成為一名國風美少女?最近在微博、豆瓣等很多平臺,許多女孩都曬出了她們“不同朝代”的自拍,或颯爽,或婉約。我們發現,由美顏相機所打造的“新國風妝”,形成了一股新的國潮勢能。

美顏相機用戶在微博曬出“新國風妝”
在古代,妝面是一種代表和象征,不同的畫法和裝飾承擔了不同的寓意。
畫眉在化妝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眉的式樣很多,流傳最廣的除了蛾眉,還有漢代流行的“廣眉”。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颯爽漢妝,一首漢代歌謠點出了漢代的眉妝潮流,因這種眉形濃重如臥蠶,顯得人精明干練,深得呂后喜愛,也稱作呂后眉。
在美顏相機的“新國風妝”里,用野生眉妝結合朱砂紅唇呼應漢代的美妝潮流,演繹漢代古典妝容。
唐妝則綺麗,用精巧的花鈿與耀目的金箔色點綴少女的額間與眼眸;宋妝輕逸,展示著優雅與輕逸,縱是在飛飛中亦有顧盼徘徊之心;清妝華彩,一點一翠羽,絕美非凡。它們都各自展現了不同朝代最標志性的部分。

張嘉倪用美顏相機“綺麗唐妝”自拍
張嘉倪、海陸、蔣夢婕、趙露思這四位明星在不同年代的古裝劇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形象,這次她們也參與到了“新國風妝”,共同推動這股“國潮”。
而我們,借助“國民神器”美顏相機,能有機會親自體驗其中,做不同朝代、不同個性的國風美少女。

蔣夢婕用美顏相機“綺麗唐妝”自拍
其實國風在年輕人的心里,是千百年的文化底蘊,在當下更是流行符號。因為年輕一代人大多沒有經歷過物質生活匱乏的年代,他們在審美認知上獨立、理性。因此,本土意識和中國式審美的提升,促使這批年輕用戶對國風有關的審美和創意產品都保持關注,并以之為美。

趙露思用美顏相機“華清彩妝”自拍
從美顏相機“新國風妝”來深度認識中國的傳統美學,呈現著國風與其他潮流的融合演繹,能夠被用戶反復地去揣摩、去體味。

海陸用美顏相機“華清彩妝”自拍
比如,竹子寫意光影也體現了漢代與竹子的深遠關系。無論是生產、生活用品,還是以竹筒毛筆為主的竹質書寫材料,或是弓箭為主的竹制兵器,乃至文字和文學,以笛、笙、竽等為主的竹制樂器等,都與漢代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共同構成了漢代竹子的”物質文明”與 “精神文明”。因此,竹子的背景就出現在了漢妝當中。

美顏相機“新國風妝”
如今,傳統文化開始借助圖片、視頻等新興渠道等,不斷迭代和裂變,而使用和分享則是最好的傳播方式。用年輕人的話語體系與年輕人溝通,用妝面形式為傳統文化發聲,讓國潮回歸。
以美顏相機為代表的專業自拍App因為聚集了大量與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功能與內容,使得自拍已成為年輕人日常消遣的方式之一。但它僅僅是個拍照的工具嗎?其實并不是,它不斷更新迭代,已經是這個時代的一種審美的引領,造就了一種“自拍文化”和“自拍體驗”。
近年來,國潮的崛起成為新消費趨勢下最受關注的消費現象。而美顏相機之所以能成為一款“專業App”,能用“新國風妝”引領流行,首先大多是基于人們能對中式傳統美學的推崇和信仰。
值得一提的是,尊重中國傳統文化,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搬用中國元素。因此,美顏相機的“新國風妝”在設計上保留了傳統妝面中最核心、最精致典雅的部分,襯出東方韻味,契合了現代人的審美與精神追求。
比如清妝,結合點翠之精妙工藝,美顏相機將奪目耀眼的點翠化作少女髯邊發飾,同時化翠色為眼角一抹光彩,結合現代的彩色睫毛潮流,讓白色纖長睫毛與翠色眼影呼應。
唐妝則是用精巧的花鈿與耀目的金箔色點綴少女的額間與眼眸,融合現代亮片眼妝,為雙眸增添一抹盛唐光彩,化盛唐的蝴蝶唇妝為現代咬唇妝容。通過古典與現代的完美演繹,恰如其分地體現出“云想衣裳花想容” 。

美顏相機“新國風妝”
而當新國潮遇到數字化,這種潮流的化學反應就發生得更加猛烈了。因此,美顏相機在各大社區平臺發起了“新國風妝”的同款挑戰后,這幾款“妝面”便成為時下最熱門的拍照打卡體驗。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美顏相機這類平臺不僅是很好的傳播工具,同時也在通過符合時代特色的國風產品,制造時代文化潮流。
在這種潮流中,東方美學正以一種高調的姿態復興。這是一個不斷走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過程,通過國風熱潮不斷向世界傳達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向世界闡釋東方美學。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