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7 日上午消息,在今日的華為北京城市峰會 2020 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發表演講。

他表示,十四五期間(2021 年至 2025 年),包括 5G 在內的新基建投資將達 10 萬億元,間接帶動投資近 20 萬億元。而中國可以通過新基建機遇,把核心技術和器件突破。
對于當前國內芯片產業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倪光南認為,單純的硬件、軟件技術很重要,但綜合的系統功能協調更重要。比如北斗,要提高整體性能,不能只靠單純的硬件,還要依靠軟件、整體系統的設計。
在他看來,雖然國內芯片產業在 7nm 工藝上受到制約,但中國體系也可以滿足新基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業務的需求。換了國產體系后,即使只有 14nm、28nm 芯片工藝,在數據中心依靠硬件軟件的優化處理,也不會有重大問題。
他舉例稱,華為研發的鯤鵬 920 集群(11 臺)在性能上可以達到 Intel 8 路白金版 8160 單機的 3.31 倍,鯤鵬 920 兩路服務器單機在性能上可以達到 Intel 4 路黃金版 5120 單機的 1.61 倍,就是通過綜合軟硬件系統優化實現的。
“14nm,28nm,完全可以滿足新基建的發展要求。”倪光南說,不能使用 7nm 芯片,影響較大的可能是手機,會出現一定的功耗問題。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