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 MWC 都有著移動互聯網風向標的產業意義,2017 年 MWC 的官方宣傳片里,由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變革席卷世界,并不斷強調「The Next XXX」的口號,最后展現出今年 MWC 的主題:「The Next Element」。

縱然,你還是能在 MWC 看到新的智能手機,但事實上,正如這個宣傳片所言,MWC 的意義早已超越終端設備,而是要從深層次探討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發展的種種可能性,這其中,掌控移動網絡「生殺大權」的運營商的角色變化、業務變化就值得期待。一如華為常務董事、戰略 Marketing 總裁徐文偉此前的表態:「運營商將進入視頻為王時代,垂直行業數字化將給運營商帶來萬億級美元的空間。視頻將成為運營商的基礎業務,娛樂視頻、通信視頻和行業視頻產業加速發展。
而在占據 MWC 1 號館的半壁江山的華為運營商云業務展臺,人頭攢動、熙熙攘攘,這一切背后,也彰顯出整個業界對于華為如何在這場盛會給運營商帶來哪些驚喜的期待。
華為給出的答案也很明確:用全面云化為運營商全面賦能。
更為完善的產品線
此次 MWC 上,華為面向全面云化,發布了多款產品:
?針對運營商骨干網的 CloudBackbone;
?針對運營商城域網的 CloudMetro;
?針對運營商云傳送網的 CloudOptiX;
上述這些新產品也構成了華為對于運營商未來想象力的完整路徑,同時也是針對當下運營商痛點的解決方案。
以骨干網為例,傳統骨干網在大型云DC地理位置與傳統核心節點不匹配、云業務隨機性導致流量不可預測以及業務按需快速發放等。
針對運營商城域網的發展路徑,華為網絡產品線CMO危峰認為,不僅要考慮對已有的業務提升承載效率,更重要的是考慮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業務如何快速開放集成,滿足多應用、多業務的差異化需求。
也正是這樣的愿景,CloudMetro 將運營商的管理和業務功能全面云化,也將傳統的煙囪式業務模塊轉化為「樂高式」業務模塊,從產品角度來看,整個CloudMetro 包含上層的云化引擎(Network Cloud Engine)和底層端到端分片網絡的新型網絡架構,實現了功能模塊、云操作系統以及底層物理設備的分層。通過這個云化的方案,運營商能夠利用編排使能網絡功能業務鏈,實現業務功能的自主選擇和靈活部署,有效降低試錯成本,大幅縮短業務開發的周期,這個周期可以從月減少到以天來計算。
在傳送網層面,華為思考的則是一張面向未來的傳輸網絡的模樣。比如隨著 4K/8K視頻、VR/AR這類高流量業務的普及和體驗的改善,海量終端用戶到數據中心之間的南北向流量也將同樣迎來爆發式的增長。傳統網絡的管理、控制、規劃分離,運營效率不高。
CloudOptiX 則是試圖解決上述難題的思路。通過「OTN to CO(綜合業務接入點)」的理念推動OTN進一步下沉部署,打造一張大業務量的傳送平臺,從而實現流量的高效承載。
與此同時,華為還通過大容量OTN和OXC的高效配合,實現了對帶寬的高效利用和大顆粒業務靈活調度的統一,為各個數據中心之間的連接構建了靈活、敏捷、低時延的承載管道。通過在核心層OTN和OXC的成網部署以及在邊緣層OTN的下移,CloudOptiX 將網絡所有節點的帶寬資源統一整合,實現全網資源的池化。
更進一步來看,上述幾個新產品的最終目的還是一個:如何推送運營商的的轉型升級。
當5G、視頻遇到云
如上文所言,當下運營商的業務正迎來新的挑戰,傳統話音時代的運營商紅利早已不復存在,由數據衍生出的新產品、新業務、新商業模式,又給運營商們帶來新的機遇。
比如今年最值得關注的5G。不同于過往的幾代移動通信技術,5G時代,人與人的連接將轉變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針對這些變化,3GPP定義了5G應用的三大場景:eMBB移動寬帶增強、mMTC大規模物聯網、uRLLC超高可靠超低時延通信。
其中eMBB與人的體驗有關,mMTC和uRLLC則是為滿足物物互聯需求,這就要求運營商的承載網絡具備端到端的分片能力。所謂分片,簡而言之,就是讓網絡具備一定的「伸縮、分割」的能力,根據用戶需求的不同,提供不同價位、不同規格的帶寬,比如專門的視頻網絡分片、IoT網絡分片,或者關鍵通信網絡分片。
華為路由器與電信以太產品線總裁蓋剛在發布首款5G承載分片路由器時表示:「網絡分片是5G時代將多樣化的網絡特性高效使能到不同行業的關鍵技術。此次5G承載分片路由器的推出,可幫助運營商快速進入更多的垂直行業,有效促進5G業務發展。」
另一個值得運營商關注的新領域則是視頻。

過去幾年視頻行業的發展動力主要來自包括 YouTube、Netflix、優酷土豆等這樣的 OTT 廠商,然而隨著視頻技術的發展,4K、8K開始普及,傳統的 OTT 廠商的互聯網解決方案有著天然的不足,而一年多來運營商的視頻業務卻迎來大的發展,華為輪值 CEO 徐直軍在大會 Keynote 里透露的一組數字顯示:
?北美地區的 VOD (Video On Demand,運營商的即點即播業務)在 2016 年的收入是北美影院收入的 1.5 倍;
?亞太地區運營商的 IPTV 用戶同比增長 71%;
?在中國,僅 2016 年一年 IPTV 的用戶增長數字就接近 2015 年之前十年的總用戶數(4000 萬 VS 4600 萬)
與此同時,消費者對于視頻的體驗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徐直軍舉了一個例子:
《蜘蛛俠2》的電影長度是141分鐘。同樣的這141分鐘,在不同的網絡體驗下產生的流量完全不一樣。大家很清楚,所有的內容運營商是基于網絡的體驗和網絡的好壞來匹配相應的視頻碼流。當網絡不好時候,匹配360P的碼流,以保障觀看視頻的連續性,此時產生的流量大概是0.6GB;當網絡好一點、體驗好一點的時候,就匹配720P的碼流,產生的流量是2.3GB;當網絡很好,就會選擇高清1080P的碼流,這樣產生的流量是6GB左右;如果網絡的體驗更好,則會匹配4K的碼流,那產生的流量就更多了。
更重要的一點在于,VR、AR 的快速發展,又給更大容量視頻的傳輸帶來新挑戰。消費者對于視頻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與運營商傳統商業模式、網絡能力之間的沖突也會越來明顯,但在華為眼中,這一切所帶來的機遇遠遠大于挑戰,比如徐直軍就表示:「話音時代為運營商帶來8千億美金市場,數據時代帶來1.2萬億美金市場,視頻時代可能再為電信運營商帶來上萬億美元的市場空間」。
而實現這一個目標,華為此次發布的針對多個全面云化的產品頗具針對性。不管是針對運營商骨干網的 CloudBackbone,還是針對運營商城域網的 CloudMetro、抑或是針對運營商云傳送網的 CloudOptiX,都聚焦于如何讓整個運營商網絡更具彈性、更敏捷、更可靠。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走到現在,已經處于一個十分微妙的十字路口,智能手機所帶來的流量紅利,正在延伸到其他領域,但不管其流向到哪里,作為網絡供應商的電信運營商,依然占據重要位置,站在這個角度去看,此次 MWC ,華為用全面云化、5G、視頻業務,為下一代運營商的轉型升級提出了一個方向。2017 年剛剛開始,這一切也都在路上。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