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日本一家保險公司宣布裁掉34名員工,采用IBM Watson來取代他們的工作。
4月的時候,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黑石宣布對主動型基金業務進行重組,約40名員工被裁,取代他們的是量化投資策略,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這些新技術來實現業務的信息化轉型。
除了黑石,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Bridgewater也開始辭退部分分析師和投資經理。
在就業市場上,金融類工作一般都要求較高的職業技能存在較高門檻,然而金融機構利用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員工的消息不斷涌出,讓人工智能將帶來失業潮的論調甚囂塵上。
那么人工智能真的能取代人類嗎?人工智能什么時候會取代人類或者一部分人類的工作?
人工智能不會超過人類智能
人工智能的能力來自于數據的挖掘和關聯分析,從這一點來講,人工智能就不可能超過人類智能,因為數據一旦產生就是“舊”的數據了。通過人工智能實現人機交互、人臉識別等都是都是基于既有軌跡的復制,簡而言之,人類的規劃和創造能力是人工智能很難復制和模擬出來的。
因此,隨著人工智能的成熟,一部分高程式化的工作就會有被取代可能,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將面臨失業的威脅。
那么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了什么階段呢?距離取代部分人類工作還有多久?
現在最火的人臉識別,已經在安防、智慧旅游等領域應用很廣。比如監控景區人流量、通過對象標記識別并對比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特征的人或者物以辨別嫌犯等。在聽覺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實現語音轉換文字,且現在已經可以達到較高的精確度。但是理解語句的含義的能力就比較差了。從和Siri、小冰的對話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包含復雜的修辭和主謂賓的句子很難被理解并進行下一步對話。另外,假設隨著技術的成熟,一臺機器人可以完美的完成人類的工作,但是如果都用機器人替代人工,那么涉及到成千上萬臺機器人一起工作和配合,則將會有新的課題需要研究了。
所以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的時間可能比我們自己預計時間要來的會晚一些。至少20年內不太能出現。
那么現在AI能做些什么呢?
未來3年,人工智能市場將會超過400億美元
AI取代人類工作還為時尚早,但AI在企業中的應用則呈現了高速增長趨勢。
IDC預測,2018年,75%的開發商都會在商業應用和服務中引入至少一種AI功能,2019年,100%的物聯網活動將會被AI功能支持,到2020年,機器學習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400億美元。
中國作為數據量儲備最為豐富的互聯網經濟體,在人工智能上擁有非常巨大的潛力。高盛、普華永道都對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極為看好。普華永道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預測中國GDP在人工智能的推動下將實現26%的增長,成為全球最大的AI受益國。
調查顯示,中國目前有近600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集中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及語義理解、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等領域,誕生了face++、云知聲、Rokid、地平線等明星企業。
這些AI初創企業是如何實現技術到產品轉化,他們的商業價值又體現在哪里呢?
10月31日,在美團云主辦的“賦能AI,共生共贏 2017美團云人工智能峰會”上,Face++、云知聲等AI明星企業將在出席峰會,并與美團點評、賓果盒子等企業及光源資本等投資機構就人工智能的商業價值進行深入探討,分享AI創業企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