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剛入門的小白成長到混跡幾年后的運營經理,筆者結合自己的經歷展現了一個運營人的成長思考與心得體會。
運營和市場的區別是什么?和品牌呢?運營如何與產品經理愉快的“玩耍”?從小白到經理,又需要哪些思維轉變呢?本文分享這4年成長中的一些思考,希望對一些人有所幫助。(僅限于心得探討)
問題1:運營的“差異化”=價值增值
組織構架里,運營有隸屬市場部的,有隸屬產品部的,也有自己是老大的(運營驅動型),那么運營的“核心差異化”點是什么?我自己的理解是:
運營,雖然同樣以盈利為最終結果,但更看重“盈利增值”。
例如品牌增值上,我們打造粉絲效應,或是口碑效應,促活和留存用戶,實現品牌的價值變現,讓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以及實現產品迭代的長效盈利,最終實現“品牌增值”。
在“產品增值”上,產品發布時,其產品固定價值已經存在,運營則讓產品更貼近用戶的使用習慣,通過滿足用戶需求,并提供更多預期,來增加產品的贏利點,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達成“產品增值”。
綜上所述,其實運營的“差異化”在于“價值增值”!我們通過激發并滿足用戶的更多期望,讓產品“更好用”,讓品牌更“有名”,最后讓市場賺“更多的錢”!
另外,我總結了互聯網產品生命周期中的增值階段,如下圖:
提醒一下,有些小伙伴過度追求活躍和留存,忽略了轉化,不斷提高用戶預期?(預期提升需要一個設計好的過程),看似活躍,但高期望帶來的轉化率卻非常低。
問題舉例
1.? 對于引導或創造用戶期望
用“極光推送”舉例,用戶的基礎期望是推送功能。但額外的,我提供了數據服務,讓推送更精準,這就產生了額外預期,數據服務就變成增值點。再然后,數據服務衍生出精準的廣告服務,又產生一個額外預期,又形成一個盈利點)
2.? 對于期望控制
舉個反面例子,我之前的公司,為了吸引客戶,只要充值就給予9.6折優惠,但利潤極低,又改到9.8折,導致用戶大量流失,最終只能維持9.6折。這告訴我們,所有給予用戶的期望,要有一個增長過程,以便產生足夠價值,一次將期望提升至你的底線,就減少了回旋和盈利的空間。
問題2:產品經理“賊難溝通”,是因為缺少了4種技巧!
產品經理,對于一些運營來說(包括當年的我!)屬于妖魔般存在,每次探討需求都恨不得對其“抽筋剝骨”,究其原因,是因為思考方式不同和技巧問題。
對產品經理來說,每一個需求,都要考慮開發后帶來的影響,或者開發成本導致的產品進度延遲,他們以產品的穩定與合理性去思考問題。而運營,在產品優化中,則以解決用戶需求為導向,往往對優化的產品風險點思考不周全,最終導致雙方溝通出現分析。其實,做到以下4點,就會解決問題:
第1點,擁有產品思維
提需求時,請列舉清楚優化給產品帶來好處,,并盡可能考慮對產品的風險點,可做簡單的風險評估,輔以對比。請讓產品覺得,你是在為整個產品迭代考慮,溝通會容易很多。
第2點,結果說話
無論產品和運營,最終以數據說話。問卷也好,過往數據推測也罷,總之要有數據。若沒足夠數據?那么請讓團隊多次確認需求(最好會簽),讓產品經理知道,這個需求是反復確認的,然后請產品先做部分優化,進行灰度測試,再去全面優化。
第3點,功勞回饋
運營的成果離不開產品,所以請把一部分功勞回饋給產品,復盤和匯報的時候,給予產品功勞,產品需求有好的效果,也及時反饋產品并輔以夸獎,這樣別人才會樂于和你合作。
第4點,信任培養
千萬不要存在“用時再找人”的壞習慣,多動動腿,經常和產品交流,見面多打招呼。另外,產品往往會提一些他們認為的用戶需求,我們要認真考量,有效需求要及時引入,無效需求也要虛心聽取,再用結果委婉反駁,對產品意見的尊重,是培養信任的根基。
切記,運營不能有“我只管提需求,產品負責實現”的思維,這種思維,一是導致溝通障礙。二是,往往產品效果達不到你的預期。
方法實際效果
遵循以上4點,雖然產品為市場、客服、運營三個部門服務,但是產品大多只會主動到我這探討需求(我也是公司跑他那最多的)。很多臨時需求,產品都是優先給我做。當然,產品也為我提供了很多有效建議。換位思考,每個部門都有KPI壓力,需要別人付出額外勞動,那就要自己好好經營關系。
問題3:從小白到經理,需要2次思維“大變身”!
1. 小白階段,思維塑造有3個關鍵詞:執行力,流程化,學習頻率。
這個時期,應先側重鍛煉職業素養,提高執行力,以便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和學習。包括:嚴謹的工作態度(2-3遍檢查的習慣)、工作優先級排布和時間管理(先處理哪些問題)、有效溝通(部門內和跨部門溝通)。
在運營上,要培養流程化思維(學會寫SOP),學會用戶行為流程分析問題,要充分了解業務流程,最后要提高學習頻率,不斷的豐富自己思維。
2. 主管階段,思維要從執行者,逐步的轉變為思考者和結果承擔者。其中也提煉3個關思維:體系化、結果化、產品化。
這個階段,要跳出以“點”工作的模式,開始學會以“線”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體系化。思維不局限于你自己的模塊,開始去思考對于整個運營體系,我的模塊如何達成更好的結果,以及思考體系優化的可能性。同時,對于自己工作的模塊,嘗試搭建小體系,以提高效率。
另外,要開始嘗試用產品優化來批量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靠人工。如何根據需求進行合理的產品優化,是這個階段必備思維。同時,你要開始工作以結果為導向,不再是只執行,要學會分析KPI制定的目的,學會復盤KPI,也要嘗試給自己制定KPI。
?3. 經理階段,思維又要開始往全盤布局和團隊管理轉變。其中有2個關思維:全棧式運營和KPI管理。
這個階段,基本不參與執行工作,經歷側重于運營體系的完善。我們要開始根據公司規劃,來重新梳理整個運營體系,布局核心運營點,調整運營人員架構,跟蹤數據并不斷地調整運營體系,以達成最優效果。由此,你開始以全棧式眼光看待運營,開始成為導演,開始控制整個運營體系。
最重要的是,你開始進行部門管理,獨立進行KPI的制定,并為整個部門的績效負責。從此,總監和老板只管你要結果,所有問都必須你來承擔,你是部門的大家長。要開始追結果,追進度,監督和激發部門員工的產出。要學會制定各種階段性計劃,開始學會培育核心團隊,開始學會如何高效管理。
非常重要的提醒:
管理學中有一種“猴子效應”,即員工遇到問題便找你解決,你花了大量的時間給他們解決問題,他們對你產生嚴重依賴,最后整個部門的產出都靠你完成。就相當于,該是員工養的猴子,都交給領導來養,猴子多了,你自己的猴子也養不好。所以管理學切記不要過多地參與執行,要學會督促員工產出結果。
4. 總監階段,更多的是思考戰略布局和為部門爭取更多的資源。
此階段,只能根據我的觀察來判斷。我認為,一個好的總監,要能制定戰略走向,交給下面的經理進行拆分,最終實現整個運營結果產出。同時,總監要盡可能的為經理爭取更多的資源,維護部門的利益。
結束語
最后,改編一句歌詞:
“這一路走來,說不上多辛苦,慶幸心里很清楚,是因為心里很在乎,才執著這段旅途。”
做運營有很多苦,也需要很多反思,但既然喜歡,那就堅持成長,等在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已然變為坦途。
還有很多問題,由于篇幅有限,以后再和大家分享。有的小伙伴反饋文章不夠深入,缺少案例,其實我前幾篇文章多是想說一些工作心得,并不是探討專業知識。未來,我打算深入研究一下團隊管理和KPI制定等,以及激勵體系等,屆時會深入分析,還請大家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