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享單車并不算是完全創新的市場。
在這之前,有樁公共自行車已經在國內被各地政府推行了數年。但一些公司借著“共享單車”這個概念和模式,將無樁公用自行車迅速變成一門生意。此后資本不斷涌入,市場領先者紛紛獲得數億美元的資金,由此展開了瘋狂的造車和市場擴張運動。
據不完全統計,摩拜 ofo 兩家都擁有超過 100 萬輛單車,并且還在向自行車廠拼命下單,每月訂單均在幾十萬上下。而與之相對的是兩家公司的擴張計劃,ofo 在獲得 D 輪融資后宣布了百城擴張,此外也在海外新加坡、硅谷等地進軍,而摩拜方面也有著類似的擴張計劃。
這樣的市場發展局勢也難怪有人將之與當年的專車大戰相比較,不同的是專車利用的是市場保有車輛,提高其利用效率,而瘋狂造車投放初期確實給使用者帶來便利,一旦不加節制,對于公共環境的影響巨大。
而這種影響在一線城市已經凸顯,《共享單車在黃浦區投放數量過多,請謹慎投放》一文表示,黃浦區是市中心道路停車資源最緊缺的地區,目前非機動車停放道路資源的數量極限是 15 萬輛,其中 8 萬輛為電動自行車所占用,單車的停放位置僅僅 7 萬。其中社會車輛為 5 萬輛,留給共享單車的停車位只有 2 萬輛。但數據顯示,僅摩拜、ofo 和小鳴三家投入就已經達到這個數量。

事實上,共享單車企業為了搶占市場,往往首先將車輛投放到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區,卻難有具體規劃,盡管單車具有流動性,但受上下班峰期等因素影響,部分地區大單車數量已經超過地區承載能力,進而影響公共區域的秩序。
盡管上海等地都在籌備或已經推出了針對共享單車的指導性文件,但上述野蠻增長帶來的問題究竟能不能解決,何時能解決依舊是個問號。
那么,是否應該換個思路來看共享單車的這些問題?比如,雖然有樁公共自行車有時并不很實用,但其中也有杭州這樣已經做到盈利的城市存在,其被稱作“杭州模式”的自行車系統還被推廣到國內其他省市。
杭州的公共自行車系統是按照“政府引導、公司運作、政策保障、社會參與”的原則構建,考慮到執行效率最大化和公共自行車系統的公益性,最終是杭州公交集團來負責運營這個項目。在前期設備建設上,杭州公交集團依靠政府補貼;后期運營中,依靠廣告資源和模式輸出,基本能做到自負盈虧。

目前,杭州擁有 3770 處公共自行車服務點,85800 輛公共自行車,日均使用人次超過 30 萬。此外,通過出售這套系統,杭州公共自行車每年盈利超過 2000 萬,當然占收入大頭的還是廣告,據稱達到了 5000 萬元。
所以,共享單車是否也可以借鑒這種發展模式?由政府來主導設計本地單車的投放計劃,包括本地區預計需求,可容納的單車數量,并建立配套的停放措施,單車企業方面則負責輸出其無樁單車模式,包括硬件設備、車輛、后期運營方案等等。對于政府,能夠快速建立起市場化的、可行的公共自行車體系;對于企業,一開始進入地區市場就有規劃,能夠更好的為用戶服務。一旦采取這種合作形式,單車企業首先能夠獲取政府對自身在市場上合規性的支持,進一步來說,用免費輸出模式換取公共資源,后續對市場的開發,在廣告等方面進行探索都會比現在更加輕松。
特別提醒:本網信息來自于互聯網,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